作者:admin888 点击量:780 更新时间:2012-12-21
站在两国合作共赢的中间点
哈尔滨对俄合作战略升级路径解读·机遇篇
19日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对俄合作工作会议,对我市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对俄合作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俄合作面临难得历史性机遇,全面升级战略合作机不可失。
回望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高层互访频繁,中俄友好合作关系日益密切,中俄国家年、中俄语言年频频举行,特别是去年,中俄旅游年与冰雪节的“对撞”,都显示出哈尔滨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哈尔滨已经站在两国连续互动的中间点上。
俄加入WTO:
同一套规则下开展合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罗克代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将自己称作中俄大项目的“中间人”。该公司利用自己境外企业在资源、人脉、信息上的优势,为中俄双方牵线搭桥,促成过多项超亿美元的对俄经济合作项目。
罗克代斯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缘于中俄双方企业的不了解、不信任。“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双方没有一套达成共识的规则。”哈工大中俄经济技术合作研究所所长孙长雄说。
今年8月份,俄罗斯正式加入WTO。在孙长雄看来,现在中俄两国均按WTO规则行事,可以使双方企业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顺应这一机遇,双方在同一套规则下开展合作,我国企业对俄的合作将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
随着俄罗斯方面加入WTO后关税、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发生变化,国内企业、行业无论对俄经贸、交流、合作与投资,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野。
今年初,当得知俄罗斯即将加入WTO后,锦程物流哈分公司总经理赵厚福接到了来自宁波、上海、厦门等地物流企业的邀请,希望他到当地传授开拓俄罗斯市场的经验并介绍对俄物流市场的现状。
拥有4000多家科研机构及众多科研人员的俄罗斯,也成为哈埠企业关注的科技合作焦点。“俄方肯定会更积极地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从观念和政策上做出调整以适应市场规则,用发展的眼光应对国际合作。”孙长雄说。
远东大开发:
哈尔滨当为双向“门户”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在其竞选演讲中表示,“我们(中俄)应该更积极地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结合两国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开动脑筋,将中国的潜力用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崛起。”
对此,哈尔滨东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反应神速:通过参与索契冬奥会、APEC会议的俄罗斯岛、舒申斯科水电站等项目建设,该公司产品不仅迅速覆盖了远东地区,甚至到达乌拉尔及欧洲部分。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未来5到10年,俄罗斯远东会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所有致力于拓展俄罗斯市场的中国企业,都不应该错过这个机会。”
今年,俄罗斯国家杜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组建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公司,主要从事包括港口、道路、通信、机场建设和项目推介工作。俄新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俄联邦远东发展部,这意味着俄罗斯已经把远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证明了哈埠企业的兴奋反应绝不过分。
在实际交往中不难发现,俄远东地区与哈尔滨扩大合作的愿望也十分强烈。我市每年在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举办的对俄出口商品博览会,辐射远东乃至乌拉尔地区,被当地媒体称为“中国在俄远东地区第一展”。
省社科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马友君介绍说,目前俄罗斯全境内的农业用地总面积为1.68亿公顷,其中有近1/4耕地处于闲置状态。远东大开发,俄准备出租的土地约15至20万公顷,到俄罗斯种地,中国企业显得雄心勃勃。
今年中旬,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开通了至叶卡捷琳堡、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城市航线,哈尔滨机场也被国家定位为远东地区门户机场。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正在为哈市开展对俄合作创造更多条件。
国内政策:
立足东北与俄一拍即合
企业对政策的嗅觉从来都是最敏锐的。俄罗斯加入WTO,加之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开发等政策的推动,让国际知名物流企业DHL公司负责人刘德堂看到了诱人“钱景”:“从长远来看,哈市的特殊位置必然使其今后在远东和东南亚物流领域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家公司进驻哈市的3年里,一直将学习对俄业务作为他们的一项重要课程。现在,他们开始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间的重大合作意向,“这些合作意向会涉及到附属行业相关产品的运输”,刘德堂说。
利好消息接踵而至。2011年,国家批准出台的《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专门把沿边开发开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重点推进口岸、通道、边贸和经济合作区建设。同时,国家又出台了《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把深化对外开放作为10项实质内容之一,提出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对俄合作示范区等。
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着手制定《东北振兴新十年规划》,编制《黑龙江与内蒙古东部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后者意味着囊括我省一半以上土地、近2/3人口的黑龙江省沿边开发开放带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时,近年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领导人有关合作升级的表态,一个又一个合作意向的达成,都阐明了中俄全面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显示了其紧迫性。
所有这一切,无不使具有对俄“桥头堡”、“枢纽站”地位的哈尔滨,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