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府 点击量:628 更新时间:2013-08-06
七月,绿地集团海外扩张乘势而上:7月4日,与全球最大酒店管理集团之一的西班牙MELIA集团合作,实行酒店资产置换,不消耗现金流,将巴塞罗那、马德里的2家酒店收入囊中,总价值15亿元;
7月8日,再次成功入围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位列第359位,排名较去年上升了124位,发展增速位列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7月26日,登陆北美,就收购美国洛杉矶中心区大都会项目签署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达10亿美元,成为中国房企迄今在美最大房地产收购项目……
绿地集团首个海外开发项目,是去年下半年在韩国济州岛启建的“健康医疗城”。不到一年时间,绿地国际化战略已在稳健中驶入“快车道”,实施和洽谈的海外项目在亚洲、澳洲、欧洲、美洲全面开花,有10多个。
“一个优秀企业最终的历练,还是要到国际舞台上去参与竞争;眼下,正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绝佳窗口期!”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透露,到今年底,集团海外投资总计将达200亿元,而今后两年的力度将更大。
绿地,开始大踏步走向世界。
看准时机,是“出海”关键
对于绿地集团来说,与西班牙MELIA集团进行资产置换,实在是一桩“一举三得”的划算买卖。
据介绍,绿地获得的这两家国际知名酒店股权,未投入现金,只拿国内资产进行置换,让对方持股。如此,既实现快速国际化,又减轻了资金压力。
更重要的是,眼下欧洲的资产价格正处于低位,“花不多的钱就获得了优质的资产”。绿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副总经理李振兴举例说,同样是每晚1800元到2000元价位的酒店,资产价格在中国大城市可能是每平方米5万—6万元人民币,但在欧洲却只有每平方米1.8万—2万元人民币。
还有第三个好处。那就是在欧洲拥有六七万平方米的酒店资产,绿地集团还可以在海外进行再融资。目前,国际融资的财务成本同样相对较低。
张玉良认为,这个案例正说明了眼下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大好时机。一方面,如今,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在国际上快速上升,国家的品牌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全球许多地区还没有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一些国家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前去投资。“未来这两年的窗口期,不可错失!”
在海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绿地集团还收获了不少“意外之喜”。今年3月,绿地买下了位于悉尼市中心一块地上的两栋高楼,总价是8亿澳元,签合同时,澳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6.5:1,但之后,汇率一路下行,到目前为止,中方已省去了10%的费用。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却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
而企业本身的实力增强,是国际化战略最重要的助推器。有了“全国最大地产集团”和“世界500强企业”这两大品牌之后,绿地集团有了全球视野,获得的资源和机会也更多了。国际化战略一启动,全球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投行等纷纷伸来橄榄枝,一个个洽谈合作的伙伴也上升到了全新的层次。
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绿地集团已开始谋划“走出去”的契机,并号召管理层到不同国家去自费“旅游考察”。2011年春,张玉良和部分高管就近选择了韩国济州岛3日游。就是这一次出游,成就了绿地集团第一个海外开发项目。
绿地高管一行在岛上四处考察之后,找到了可以投资开发的4个理由。首先,上海到济州岛比去海南岛还近大约一半路程;其次,韩国不会出台房产“限购”政策;第三,济州岛就像是一个特区,移民门槛非常低;第四,那里的地价比国内要便宜不少。于是,去年9月,绿地在济州岛拿下了1400亩土地,成为了岛上最大规模的一个海外投资项目。
创新模式,要做一个成功一个
绿地集团“走出去”,是要用国际资源做中国市场的海外延伸,瞄准的还是中国人这个“客户群”。但在国内快速拓展的模式,到了海外却未必能复制,这就需要大胆创新。绿地集团与西班牙MELIA集团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探索了国际上少见的“经营权互换”模式。MELIA集团有着60多年历史,在欧洲酒店管理集团中排名前三,目前正打算进军中国市场;而绿地集团近年也拥有了自己的酒店和品牌,并具备管理经验和资金实力,也想到海外拓展。两家同样采用“业主+酒店管理+自主品牌”的业务模式,于是一拍即合。
所谓“经营权互换”,就是MELIA集团在欧洲的酒店直接换上绿地的酒店品牌“铂骊”或“铂瑞”,反之亦然。这种创新办法,可以让双方在较短时期内就进入对方市场,赢得较好的品牌认可度。MELIA旗下有350家酒店,拥有几百万的忠实客户,换牌后,绿地集团可借用其庞大的全球订房系统,从中也学到国际化的酒店管理经验。
今年5月12日,绿地集团的“铂骊”酒店品牌正式在德国法兰克福挂牌,这是双方互换经营权的第一家酒店。该酒店毗邻当地著名的会展中心,住客中不少是中国客人。“铂骊”挂牌后,引入了东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让许多亚洲人“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以前,酒店只提供简单的早餐服务,现在不仅有了东方人爱吃的粥和咸菜,还开始做起了午餐和晚餐,并增加了餐饮包房;原先,中国客人来参展,不会讲德语十分不便,但现在,酒店里提供中德双语服务……
绿地集团在澳大利亚的首个房产开发项目,探索了“对老建筑进行改造和加高”的新办法。澳洲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晓华告诉记者,该项目位于悉尼市中心,靠近海德公园,包括两栋老建筑,分别为8层和24层。在最初接触该项目时,不少人的想法是,将老建筑拆掉后重建新楼。然而,在闹市区拆楼成本高、难度大,同时,拆了再建会比改造增加12—18个月的周期,投入会增加许多。
改造的方案到底可行吗?项目组请来了国际化公司论证,发现大楼的地基较好,下面是砂岩基础,承载力较高,可以建200多米高的建筑,而这两栋楼虽建于50年前,但钢结构保存较好,“筋骨”牢靠,可以进行改造。最终,项目组决定将8层的老建筑改造装修为自营酒店,将24层的老建筑改造加高到60层,打造为悉尼市区最高的高端住宅楼宇,并挂牌“绿地中心”。
张玉良认为,到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再是小打小闹,而应是“大兵团”作战,必须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符合市场要求,做一个项目成功一个。
人才梯队,国际化战略的保障
海外之路,如何走得更稳健?张玉良认为,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必须要学会运用国际规则,注意规避各种风险,并能快速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梯队。
在绿地韩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敏康的眼里,运用国际规则,首先要了解并熟悉项目所在国的文化,做到“入乡随俗”。
济州岛项目启动后,黄敏康就发现,韩方工作人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做得往往比说得好”,只要是承诺下来的事,一定不打折扣完成;但是,他们必须要在事先讨论清楚、弄清楚流程,才会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过程中还容不得变通,这与中国人“边做边调整”的高效率办事方式,明显不同。这就需要双方不断去沟通、包容。
处理好与济州岛上岛民的关系,也很重要。因为,一旦有岛民联合起来抗议,当地政府也难以协调,在建项目只能停工,但绿地项目在济州岛开工半年从来没有停过一次工,这主要得益于公司与村民们相处融洽。项目涉及两个村,不仅在就业上主要招聘当地人,遇到村里有婚丧嫁娶,绿地公司还会派出代表参加,让当地村民觉得格外有面子;而村里一旦有慈善活动,绿地也总会第一时间进行捐助。实际上,一些在韩国投资失败的外资项目,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做到“入乡随俗”。
张玉良认为,海外投资,还要格外注意政策和法律上的风险。比如韩国济州岛的移民政策,说起来门槛十分低,但操作起来究竟如何,还需要仔细研读政策和法律,严格把好关。而黄敏康在济州岛项目启动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一根法律拐杖”,请来了韩国最大的金庄律师事务所里的一名韩国律师,作为自己的常年法律顾问,随时随地请教对方,以免吃“莫名其妙的亏”。
海外人才队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为此,绿地集团积极引进国际优秀人才,比如绿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副总经理李振兴,就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华人,在国际酒店行业颇具知名度,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艾美酒店的首任总经理。同时,想方设法培养自己的海外年轻团队。绿地与MELIA集团进行合作后,每过几个月就会派一批员工到对方的酒店管理学校去学习,将合作伙伴作为培养绿地集团酒店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绿地的海外战略不仅重在布局,更要努力不断提高‘走出去’的层次和能力,着力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把握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从而让绿地集团真正能成长为世界水平的本土跨国公司。”张玉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