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用户名:

信息检索:

哈沪要闻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哈沪要闻
收购恒信金融集团100%股份 海通证券的国际化之路

作者:上海哈尔滨商会     点击量:867    更新时间:2013-11-21

 一则有关上海市属金融企业海通证券收购恒信金融集团100%股份,进军融资租赁市场的消息,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市场人士认为,海通证券有望依托上海自贸区获得快速发展。

  海通证券则毫不讳言抢抓自贸试验机遇的决心。“我们正酝酿在自贸区设立公司,全面参与打通境内外两个市场平台,发展各类新兴金融业务!”公司高层表示。

  底气,或许来自敢于试水国际市场的经历。

  作为我国境内最早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证券公司之一,海通证券目前已在境内外拥有超过240家证券及期货营业部,今年上半年,营收56.6亿元,居境内行业第二;净利润26.6亿元,居第一。香港子公司海通国际营收7.02亿港元,净利润2.21亿港元,居在港中资证券公司之首。“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已成为上海的重要标签,也是海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孔庆伟说,走出去,使上海金融企业熟悉国际市场的语言和游戏规则,获得与国际客户和外资投行对话的基础和平台,为参与自贸区建设、赢得事业的腾飞提供了广阔舞台。

  探路香港

  了解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才能看清潜在危机和未来方向。

  为了稳步出击,海通证券选择先落脚香港,依靠这一桥头堡,扩展其国际化战略。

  “香港市场有着中国文化背景,同时又是一个完全开放和竞争的国际化金融市场。”公司董事长王开国表示,从企业经营角度,在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同时开拓业务,首先有助于熨平市场周期,防范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香港市场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制定、产品创新、人才培育提供全方位练兵机会,“不去参与,就意味着放弃,那太可惜了”。

  海通证券致力于将海通国际建成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投融资平台、产品创新及信息平台、人才培育平台。2007年6月底,海通证券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在香港成立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海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成为CEPA之后第一批在港设立子公司的内地券商。公司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相关牌照申请以及交易平台、体系建设,通过加快境内外业务联动,推动香港公司经纪、资产管理和投行等各项业务实现快速突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公司管理层如此形容涉水香港市场的感受。而海通“出海”后的一系列创新之举,也为香港市场带来清新之风。

  2010年,海通国际发行首只人民币公募基金,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产品创新典范;2012年1月,海通国际首批获得RQFII(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资格,领先行业成为离岸人民币境内投资的重要渠道,同年又成为首家获得QFII资格的香港中资券商,目前已获得49亿元RQFII额度;而其在公开发售方面的表现,被市场赋予“公开发售之王”美誉。去年,在全球港股IPO承销额的市场排名中,海通国际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为5.4%,排名列于多家外资投行之前。

  从走出去的路径选择看,香港是海通证券的第一站;但公司并未止步于香港,而是选择了“先香港,然后面向亚太地区,进而向欧美扩展”道路。今年上半年,海通国际在新加坡成立分支机构,将于年内全面投入运营;近期还将在卢森堡推出人民币货币市场基金。

  转型投行

  高度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没有层层审批与管制。这一方面给予企业充分施展手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企业必须对每一项决策有足够的预判,否则,“呛水”在所难免。

  面对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和经营领域,海通证券牢牢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从自身相对熟悉的领域和业务入手;第二,选择相对稳健的投资策略。公司认为,这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底线”。

  资本及资本运用能力是改变证券行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是行业进一步分化的推进器。在海通看来,把握境内外市场的利率差异,用好海外“便宜”资金是一篇大文章。2011年,海通启动H股发行项目。

  2012年4月27日,海通H股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43.8亿港元,成为香港历史上最大一宗证券公司上市案例。目前海通国际拥有40亿港元股本,是在港中资券商中股本规模最大的机构之一。今年以来,海通国际又通过供股、银团贷款、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累计融资近50亿港元,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实现了杠杆化经营。而像券商银团贷款等业务,都是目前内地金融市场所没有的。

  境外业务的锤炼,为今后“反哺”内地市场积累了经验,也使海通证券真正了解到内地证券业务和国际投行之间的差距。于是,公司在追赶中创新转型。

  资本中介业务是券商向现代投资银行转型的必经之路。与传统卖方业务收取费用的模式不同,现代投资银行更多的是以资本为中介,满足企业多种投融资需求。海通国际充分利用投行既有规范管理和监督,又有高度投融资灵活性的优势,为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对影子银行的“阳光替代方案”。去年,上海在全国首次批准RQFLP业务试点,海通国际成为首家获批发行RQFLP基金产品的公司。

  在外资投行的业务架构中,做市交易、FICC(固定收益、外汇及商品)、股票衍生品占有重要比重,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做市业务、信用交易等业务的收入占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海通国际在这些外资投行最核心的业务中大胆试水,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探索FICC、股票衍生品和债券做市业务,并通过引进外汇交易和商品交易,加强产品的阔度和深度。

  今年5月,海通国际正式开始“参与券商”业务,经香港交易所批准成为南方A50双柜台ETF基金的做市商。目前,已建立了经纪业务及零售展、企业融资、投资管理、FICC、结构性投融资及股票衍生品等六大业务板块,符合现代化投行业务构成架构。

  先经纪、后投行;先零售,后机构。海通证券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

  三大法宝

  走出去迎战风浪,海通证券逐步摸索出“国际化”成功的三大制胜法宝——资本、人才和收购兼并。

  “国内证券行业尤其紧缺具有境外成熟市场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公司领导层表示,随着资本实力的逐步增强,海通证券对优秀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海通国际以背靠内地市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工作平台和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广纳群贤。目前,在香港已属地化招聘800多名专业人才,涉及企业融资、资产管理、FICC和股票衍生品等多个业务领域,还引进了多位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致力于报效国家的海外高端人才。

  收购兼并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加速剂,成功的收购可以有效缩短企业的发展进程。

  2009年底,海通国际成功收购香港本地老牌上市证券公司“大福证券”。作为中资证券机构首次收购香港上市公司的成功案例,这一举动得到了路透社、彭博社、华尔街日报等全球媒体的关注,并被香港媒体评为2009年香港证券市场十大新闻事件之一。收购结束后,海通统一海外品牌为“海通国际”。今年,作为海通证券全资子公司的海通国际,以7.15亿美元收购主营融资租赁和贸易金融业务的恒信金融集团后,又使海通快速进入融资租赁领域。“我们在收购兼并时,讲求的是‘1+1>2’的协同效应和控股地位”。公司管理层表示,海通收购兼并的基本出发点是不亏损,在此基础上,保证稳定的现金流并略有收益。

  海通证券董事长办公桌上,有两本厚厚的收购兼并策略资料,详细列举了有意向合作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海通与其合作的优势、劣势、风险预判等分析。据透露,“出海”多年,海通证券在做每一个大决策前,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在知识储备、思想理念、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好准备,这为其稳扎稳打开拓市场提供了保障。眼下,欧美地区有不少企业向海通证券抛出了“橄榄枝”。公司也将沿用一贯的策略,在深入研究、综合评判后作出决定。

  “在与诸多国际一流公司洽谈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国际一流的理念,提升了视野与能力。”海通国际负责人说,作为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探索者,海通国际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快境内外业务联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争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跨境服务,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华纳公司在线客服(微21576690) 技术支持:中国网服 沪ICP备2002130号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芳春路400号蓝光科技园一号楼二楼
电话:18916493386 传真: 网站:www.shhrb.com